明朝趣闻:明代老百姓竟然也可花钱买文凭

  买卖文凭之事,古今中外并不鲜见。比如,现在常见的大学招生指标,在古代便买卖兴隆。因为敛财快,这甚至成为朝廷弥补国库亏空的一种手段。

bde12013eeda1abae273b9283c0c797d_副本.jpg

  古代大学毕业生“包当官”

  有人认为大学体制是西方人创造,其实不然。中国古代即有高等学府,只是办学的理念和模式不同,而且不兴叫“大学”。商时的中国大学叫“太学”周时叫“国学”,国学是周王办的,诸侯办的则叫“泮宫”西晋时称“国子学”,北齐易名“国子寺”隋则改称“国子监”,一直到清末都是这叫法。

  真正把大学叫“大学”的,在光绪二十四年(公元1898年)。当年,中国诞生了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——京师大学堂,即今北京大学的前身。

  与大学不叫“大学”一样,中国古代的大学生也不称为“大学生”。以明代称谓来说,通称“生员”,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叫“监生”,学生可享受“助学金”,由国家财政支出,因为是用于学生改善伙食,故称为“廪膳”。